今天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左权县委、县政府与在京太行子弟代表、在京左权县老干部代表,剧目主创人员等一起举行座谈会,共话大型左权花戏歌舞剧《太行奶娘》的创作、演出心得,听取了各界的意见、建议。
太行山是英雄的山,太行母亲是英雄的母亲。当年千军万马战太行,军民鱼水一家人,在老区左权县的村村寨寨住着的八路军,将刚刚出生的亲骨肉寄养给当地老百姓,挥泪杀敌上战场。无数可亲可敬、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太行妇女,用汗水、乳汁甚至鲜血和生命,哺育了这群孩子,呵护了他们的生命。七十多年过去了,一代英雄的奶娘已相继作古,但人们不能忘记那个年代,更不能忘记她们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正如《太行奶娘》一书前言所写:“我们今天找寻这些故事,纪念那些淳朴的太行妈妈,其实是在追寻一种精神,追寻一种在和平年代我们难以体会到的情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谊呢?那就是我们和人民在艰苦岁月里结下的永远不能忘记的爹娘般的情谊!”
大型左权花戏歌舞剧《太行奶娘》于2011年策划,2012年年初创作编排,同年10月在榆次文化艺术中心首演,全剧演职人员一百余人。剧目邀请著名编剧杨启舫任编剧,中国铁路文工团导演杨梅任总编导,中国铁路文工团团长、国家一级作曲孟卫东作曲,旨在展现左权红色文化特色,弘扬传统小花戏的艺术魅力,锻造一部国家级水准的精品经典剧目。《太行奶娘》演出至今,先后参加了“美丽山西、文化惠民”山西优秀剧目展演、山西省群众性教育优秀剧目展演,并在太原、榆次、阳泉等地进行了巡演,累计演出六十余场,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今年9月20日、21日,该剧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后,再次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时长1小时30分钟的《太行奶娘》共分四幕,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末,在烽火硝烟的太行山上,一对年轻的八路军夫妇张团长与向红,将刚刚出生一个月的女儿杏花交给了当地的老乡巧梅和石娃一家奶养。八路军转移后,日寇在汉奸告密下进村扫荡搜杀八路军后代,奶娘巧梅与丈夫石娃为救杏花,施计用自己的女儿桃花从敌人手中换回了杏花,牺牲了桃花和儿子小圪蛋的宝贵生命。16年后,为报答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丈夫已经牺牲的向红带领一支解放军医疗队重返太行山,然而,巧梅双目失明,恩人相见,母女重逢,意外的惊喜让全家人百感交集……《太行奶娘》在剧本、唱词上,传承了左权传统艺术形式“小花戏”及“开花调”等原汁原味的演唱特色;在舞台呈现上保留了“彩扇道具”及“三点步”“蝴蝶扇”等基本舞蹈动作;在音乐创作上采用大型的交响乐队与山西地方特色乐器晋胡、横笛、锣鼓镲、四块瓦的融合交互方式呈现,加上现代的舞美、灯光、道具的综合运用,使整个剧目场面恢宏,震撼人心。
说到这部大剧,导演杨梅告诉记者,来到这片英雄的土地,走访了很多革命纪念地,太行精神一直感染着她,她是带着感情色彩在做这部戏。“《太行奶娘》除了是一部传统的红色革命题材剧外,还有很多的现实意义,这是一个体现人性真善美的题材,在这里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东西。”杨启舫深有感触地说。
原总政歌舞团团长、著名导演左青看完演出后激动地说:“虽然是传统的红色题材,但有着很强的时代感,同时将左权民歌用现代交响化方式演绎,达到了感人的效果和很高的艺术水准。”
著名作家、中国文学会副会长宋小明说:“该剧有四个好的启示:一是题材的启示,既有太行山传统红色题材,又有左权自己的独特性;二是文艺立项的启示,有多大车拉多大活,既有太行精神,又有非常好的民歌基础和演员基础,这就是抓在手里的金子;三是艺术创作加工的启示,剧目将零金碎玉的民歌用一条线很好地串起来了,既有真实的历史故事,又有感人的舞台呈现;四是在文化大发展中做好小文章的启示,地方方言听起来很土,但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审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