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芦淑红和杨勇钻出大棚,擦了擦头上的汗水。为了给西红柿浇水,他们从前一天晚上8点半一直忙到天光微明。“白天灌溉时管道上游的农民要用水,到了我们这里水就几乎没有了。所以只能等晚上别人休息了,我们才开始浇水。” 芦淑红说。
芦淑红和杨勇是一对村官“夫妻档”。2007年,芦淑红考到丈夫的家乡当村官,担任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上武村村支部副书记。2008年,杨勇也考上了村官,担任左权县武家交村村主任助理。
让老百姓看到村官的作用
毕业后,杨勇和芦淑红在城里工作了一阵儿。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他们决定回到家乡。“城市固然好,农村也有农村的好处。”杨勇说。
起初,两人在村里开了一家电脑维修铺。2007年,得知省里招考大学生村官的消息,毕业于山西农大的夫妻俩决定报名参加考试。“毕竟所学专业也和农业相关,觉得能够用上自己的专业,就报名试试吧。”芦淑红说。
然而真正成为村官,他们才发现,做一名村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人家村民根本不服我们呢,有时候开着会,村民突然拍桌子跳起来,指着脸就开始骂。”为了得到村民接纳和认可,他们就在村民家里同吃住,和村民聊天,帮村民干活儿。
左权县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和芦淑红的家乡运城相比,差距很大。在左权县,许多人靠煤矿运输为生,有些村民捡一天煤,就能轻松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因此,大家无心从事农业生产,很多村民甚至终日无所事事。
为了给村民们“找些事做”,杨勇引进了核桃新品种,芦淑红创办了桐峪镇宇红妇女手工编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前村民们每天坐在家里打麻将,现在很多人都在小两口的带动下开始绣鞋垫,绣十字绣。“看到这样的变化,我觉得挺高兴的。帮他们找到既能娱乐又能赚钱的事情,自己挺有成就感的。”芦淑红说。
2008年,国家开始对矿山秩序进行大整顿,许多私挖乱采的小矿被关闭,村民的收入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光靠资源吃饭,肯定有吃完的一天。不如把村里的农业搞起来。”杨勇和芦淑红商量说。
此前,当地农业生产不成气候,各家各户只是自己种上一两亩蔬菜,由于规模小,无法吸引客商。“许多村民想种地,又怕卖不出去,好多菜烂在家里。”芦淑红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是这样,始终没有突破。”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芦淑红和杨勇决定借助山西省菜篮子工程,试着搞蔬菜大棚建设,让村里的种植业形成规模。“这是一个机会,是让老百姓真真正正看到村官起作用的时候。”芦淑红说。
创业路上经历风雨见彩虹
芦淑红任职的上武村土地紧缺,根本没有人愿意把土地承包给他们。夫妻俩在村干部和镇领导的帮助下,费尽口舌,好不容易流转到50亩土地,带动另外两家种植大户和一些散户,搞起了300亩设施蔬菜大棚。“一亩土地种玉米,一年下来收入1000元左右。流转给我们,我们给他500元租金,来打工还有一份工资,比他们原先的收入增加很多倍。”杨勇介绍说。
西红柿是芦淑红和杨勇种植的主要作物,占总种植面积百分之九十以上。“上武这里是一个小区域气候,特别适宜西红柿生长。”芦淑红说。2010年10月,芦淑红和杨勇花了一个月时间,建起了大棚。2011年春天,他们种下了第一批西红柿。
虽然从农大毕业,到了“真刀真枪”创业的时候,两个人对农业生产还是“两眼一抹黑”。“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何况一上来就是这么大的面积。”芦淑红说,“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和实际相差太远,甚至完全用不上。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再进行创新。”只要一有时间,夫妻俩就向村里的种植大户、老菜农虚心请教种植技术。为了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左权县委组织部也派了技术员常驻在村里。
西红柿种植从育苗开始,苗龄45天时进行定植。“在定植以前,要先把地整好,把地膜覆盖完。定植后,田间管理,也需要将近40天的时间。”杨勇说,“20公分高的西红柿苗种进地里,挺辛苦的。”有时,夫妻俩也会产生分歧。“打架不至于,但吵吵还是免不了的”。
西红柿刚种下去,就“遭遇”了棉铃虫的侵袭。“上武有种植西红柿的传统,老百姓一两个人种上一亩两亩还顾得过来,我们一下子扩大面积,棉铃虫找到了繁殖的好机遇。”第一年,芦淑红和杨勇种植的西红柿减产三成以上。因为没有经验,肆虐的棉铃虫让他们手忙脚乱。“当时想了各种办法,尽量用物理方式解决。”杨勇说,“每天晚上把杨树枝条扎成捆放到地里,吸引棉铃虫钻进去。第二天必须在天亮前把杨树捆焚烧掉。”
一次,有一个大棚里暴发了黑杆病,整整一棚的西红柿面临颗粒无收的危险。“当时差点把所有的西红柿苗都拔了。”芦淑红说。夫妻俩通宵不眠,上网查资料,给同学打电话寻求帮助。在专家的鉴定、帮助下,他们终于找到了治愈黑杆病的办法。“当时觉得今年是不是会绝收,心里特别紧张。”芦淑红说,他们用同学寄来的药大面积灌根,持续进行一周时间,终于控制住了病情,最后产量还很不错。
然而,无法预测和抗拒的自然灾害又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一场大风把好几座大棚的棚体钢架连根拔起,还“淘气”地扣到别的大棚上。眼看20多个大棚被风“摧毁”,芦淑红和杨勇又气又急。“但是也没办法,还是要打起精神从头再来”。
第一年丰收时,看着自己亲手种出来的西红柿,夫妻俩高兴坏了。“真是克服了很多困难,每天就守在地里,天天看着它们什么时候红啊。”芦淑红笑道,“熟了之后摘下一个自己尝一尝,觉得特别好吃。”
2012年,芦淑红和杨勇扩大了种植面积,还从山东引进了最新式的第五代新式钢架工程,这也是左权县的第一批新式钢架大棚。当时需要资金40多万元,夫妻俩四处寻找贷款。“听说大学生村官要创业,左权县妇联、团委都大力支持,妇联主席亲自和银行协商,团委书记亲自带我们去找邮储银行协调贷款。”芦淑红说,“我们能够做到现在,特别感谢他们。”
有付出才有回报
西红柿“有惊无险”地长大了,销路却成为挡在芦淑红和杨勇面前的“拦路虎”。他们在开拓市场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和尝试。他们自己买来集装箱,把西红柿拉到市场上去摆摊,有时开着车到各大批发市场拉客户,还曾经开着车到临近的村里叫卖。然而,第一年的销量并不理想。
第二年,附近的人开始知道上武种了成规模的西红柿,开始有客商找上门来。“因为我们的大棚就在路边,很多人路过都看到这么一大片大棚,都会停下来问问种的啥。”芦淑红说,“我们的西红柿品质高,口感好,含糖量高,根本不需要做啥广告。”
今年刚过完年,芦淑红和杨勇就开始接到客商打来的电话:“今年种的啥品种,多大面积?”西红柿再也不愁卖,俩人笑得合不上嘴。
看到芦淑红和杨勇干得这么好,许多村民都主动把自己的土地交给他们,再来给他们打工。3年多时间过去,芦淑红和杨勇的大棚规模已经从50亩增加到现在的将近120亩。为了继续扩大规模,夫妻俩还创建起了合作社。村民们再也不用为种植技术、销路发愁,把时间和精力完全投到田间管理中去,形成良性循环。
去年以前,客商来买西红柿时,都是在地里搭起临时的棚子,采摘下来的西红柿就在棚里进行分拣装箱。货车停在棚子门口,天气好时还没有关系,一旦遇到下雨天,货车没法从土路上开到棚子门口,西红柿就无法装车。夏天温度一高,西红柿也容易腐烂变质。而村里的散户交易就在村边的大桥上,特别影响交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芦淑红和杨勇又向山西省扶贫办申请了专项资金,建起集中的交易大厅。
芦淑红眼睛不好,而大棚棚体反射的太阳强光对眼睛会产生严重的刺激,下楼都会看不清楼梯。现在,她每天必须戴着能变色的眼镜。然而,芦淑红从来不觉得委屈。“虽然牺牲了挺多,但是有付出就有回报。看到我们的产业,我感到挺有成就感。能带动那么多人创业,还是挺高兴的。”她说,“有时候走在路上遇到村民,我看不清他们,他们都会主动向我打招呼。”
如今,夫妻俩都已经在村官岗位上干满了两个任期。虽然暂时还没有离开村官岗位的打算,但他们也在期待更大的舞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能够发挥的能量已经充分发挥出来了,我们可能需要更大的挑战。”杨勇说。
芦淑红舍不得自己种下的西红柿,但她也希望能有新的大学生村官来接替他们,让作为上武村“一村一品”工程的西红柿种植继续发展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