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道路硬化平整,灌溉工程节水高效,核桃、连翘、山桃、山杏等长满了农家的房前屋后,“百富养牛场”里的存栏牛已经达到57头,太行柏峪生态庄园最新推出的采摘项目吸引着城里人纷至沓来……盛夏时节,走进左权县粟城乡柏峪村,映入记者眼帘的就是这样一个秀美和谐、生机勃发的新农村印象。
柏峪村曾经是左权县有名的贫困村。它的变化,与省长李小鹏在该村开展住村帮扶活动密不可分。2011年以来,柏峪村抓住被列入全县片区扶贫开发核桃产业建设项目村的机遇,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增收产业项目效果明显。2013年人均纯收入3963元,同比增长40.2%,净增1136元。
柏峪村的脱贫之路,只是左权县在深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左权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他们充分利用国家级贫困县、领导住村和百企千村产业扶贫三大机遇,因地制宜地创新“扶业”、“扶人”、“扶智”机制,极大改善了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把加快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特色的坚实之路。
用好三大机遇
点式推进带动区域发展
“贫困村脱贫需要一个过程。俺村穷了这么些年,早就盼着有个企业或者项目,能带动大家甩掉贫困村的帽子。因此,晋煤集团选定在我村建设核桃综合加工及示范种植基地建设项目时,大家别提有多乐意了。”
石匣乡三家村支书王瑞军告诉记者,村“两委”为了带领村民致富,曾经想过不少法子。但苦于缺资金,缺技术,农民的生活状况一直没有长足的好转。为了帮助类似于三家村这样的村子真正实现脱贫,左权县充分抓住国家级贫困县、领导住村和百企千村产业扶贫三大机遇,整合资源,统筹能量,因地制宜地引导各乡镇、村庄共同富裕。
左权县核桃综合加工及示范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就是晋煤集团按照省委、省政府“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安排部署,帮助左权老区加快建设的一项产业扶贫重点项目。项目位于左权湖万亩农业生态示范园东侧,占地135亩,总投资4.37亿元,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积极吸收先进技术,加快转化科研成果。项目达产后,可辐射带动1.2万农户种植,每户平均收入将达到1.5万元。
去年7月19日,全省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作推开以来,左权县将此作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的契机紧抓在手,积极联系、主动对接,借助大企业资本、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优势,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在推进过程中,左权县创造性地确立了“五进五化”模式,即推进“土地进银行、企业进园区、旧村进庄园、专家进基地、移民进城镇”,努力实现“资产资本化、产业链条化、四荒效益化、种养科普化、生活优越化”,走出一条左权特色产业扶贫开发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左权县已与晋煤、阳煤和潞安三大对口扶贫企业确定项目9个,其中晋煤核桃综合加工项目规划投资4.37亿元,已于7月10日开工建设;潞安瑞福莱年产万吨醋业项目酿造车间、灌装车间主体已完工,8月底进行试生产;阳煤1万吨聚酰胺项目已经启动,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和油用牡丹种植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用好中央对贫困地区进行扶持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大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核桃经济林栽植、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等工程,全县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四大农民增收产业。
2011年以来,先后有12名省市领导在左权县开展住村帮扶工作,共包扶贫困村178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7.7%。各级领导率先垂范,帮贫解困,大上致富产业,截至目前,累计已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9亿元,实施增收项目379个,省市县领导所包扶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年增长30%,人均纯收入达3955元,比全县3699高出256元,取得了“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明显夯实、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干部作风明显转变”的可喜效果。左权县紧紧抓住这个机会,积极抓规划、抓对接、抓产业,力争实现以点式推进带动区域发展的目标。
扶助三个根本
增强农民自身“造血”能力
扶贫的关键在于扶根本。左权县认为,扶贫的根本就是扶产业、扶基础、扶智力。
帮钱、帮物、不如帮农民寻找一条致富路。近年来,左权县将产业扶贫作为贫困农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根本途径,共向贫困村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8560万元,新发展核桃园3.22万亩,新栽植核桃树95.26万株,新增养牛1200头、养羊3万只、养鸡30万只,新发展莲菜3500亩,新开辟优质小杂粮基地1.6万亩。通过产业开发,村村有了一个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6.8% ,2013年又同比增长14.3%。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靠肩去种地、靠天来喝水”, 是贫困村群众的真实生活写照。为了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左权县决定,能从根本上搬迁的,一次性搬迁;暂时不能搬迁的,先从基础设施改善做起。近三年来,全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49户,1933人,其中,整体搬迁行政村5个、自然村21个、贫困户242户、贫困人口849人;自主分散搬迁贫困户307户、贫困人口1084人;新建移民新村(区)3个,累计投入上级扶贫移民资金960万元,县财政资金170万元。为贫困村水电路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极大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近年来,左权县借助“千村万人就业培训”、“教育扶贫项目”、“科技扶贫项目”三大平台,着力改善贫困农民文化层次低、又没有一技之长的困局,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农民8600余人次,培训实用技术农民3200余人,就业培训1333人,扶助贫困大学生82名、高中生139名,累计投入教育扶贫资金61.62万元、项目扶贫资金27万元,实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扶贫目标。
创新三项机制
激发扶贫工作的内生动力
土地、资金短缺是长期以来制约农村发展的最普遍问题。
“把群众意愿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脱贫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难题作为第一抓手。”左权县在实践中形成共识,增强扶贫工作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根本源泉还在于改革创新。为此,他们因地制宜地创新了三项扶持机制,形成了长效机制。
一是“土地流转”机制。左权县在全省率先成立“土地银行”,试水“新土改”,通过收集发布土地供求信息、建立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开展土地物权抵押信贷,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推动了农业产业开发,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截至目前,全县通过“土地银行”已承包“四荒”面积40万亩,流转土地面积68180亩,收储土地流转信息6612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移民搬迁、扶贫产业规模发展。
二是“融资信贷”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左权县创新成立的“农户自立服务社”小额信贷,运行十年已成为一项成功的“金融扶贫”模式。截至目前,农户自立服务社资金已由过去的1725万元扩展到2900万元,累计覆盖行政村203个、客户4.26万户次,发放贷款3.1亿多元。同时,乡村扶贫发展协会左权办事处还注入本金227.8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099.8万元,支持贷款户7191户次。土地银行通过土地预期收益办理土地物权抵押贷款469万元,市场化运作的佳益恒生小额贷款公司、华丰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今年已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1亿元,小额信贷这种模式,为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便捷融资渠道。
三是“政策引导”机制。左权县每年出台“三农”工作1号文件和“农民增收扶持政策”,县政府每年拿出不少于4000万元的财政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发展,今年拿出500万元专门制定了特别流转金制度,扶持真贫的,鼓励真干的,支持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企业。
通过近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左权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已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
一是办了一批产业。以核桃产业为主,同步发展养殖、杂粮、设施蔬菜等产业,这四大产业长短结合,常抓不懈,渐成规模。其中:核桃产业全县累计种植32.5万亩,全县农村常住农民人均3亩;规模健康养殖小区达10处,牛、猪、羊存栏达21万头(只);小杂粮种植达到8万亩;设施蔬菜产业达到5000亩,其中莲菜产业达3500亩。与此同时,原有的顺康核桃、太行沙棘等加工企业不断壮大,又新上了辽西双孢菇种植空调大棚13栋、鲜淼葡萄庄园210吨冰葡萄酒、“妈妈传”农产品深加工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二是扶了一批农民。近年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在15%以上,其中2012年3236元,增长17%;2013年3699元,增长16.8%。“十二五”以来的3年,全县累计脱贫人口达2.19万人。
三是搬了一批山村。经过多年易地扶贫搬迁,全县共建设高标准的移民新村12个、移民小区27个,共搬迁了8926户、30884口人。在推进移民搬迁的同时,全县集镇建设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移民彻底改变了陈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